1914年3月,伦敦白教堂区。
位于伦敦市东面的这块区域,是著名的移民聚集点。来自俄罗斯或东欧的大量移民距离于此,而作为这个时代的移民,可想而知的,是不可能有多少钱的。
——伦敦市内的贫民窟。
伦敦,乃至全英国的民众,都是这样称呼这里的。贫困所缭绕的白教堂,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犯罪的温床。盗窃、抢劫、**、斗殴……法理上明令禁止的犯罪,在这里却持续不断地发生。甚至,每逢夜里,大街小巷中都会有数万名妓女出没,出卖自己的身体,以几个先令作为报酬,由此来维持自己或家人一天的生计。
针对这样的现象,伦敦警察厅——俗称苏格兰场,已经是不知道多少次想要将其取缔了。可相对于白教堂庞大的面积与巨大的人口基数,警察厅的警力实在是太过微薄了,而主保骑士团与圣灵骑士团又并不会插手这样的事情……所以直至今天,这里的秩序也依旧是一片混乱。
哒,哒,哒。
午夜零点左右,某条狭隘的小巷当中,隐约地传来一连串脚步声。
数秒钟之后,一个女人的身影出现在了小巷的入口处。她迈着明显有些异常的步伐,颤颤巍巍、摇摇晃晃地,走进了小巷当中。
这个女人,就是刚刚我们所提到的,出没于伦敦东区的数万名妓女之一。
与普通的白教堂妓女一样,她的家庭经济状况绝对可以用“悲惨”来形容:丈夫在前不久死于过度劳动,早早地抛下她和两个孩子;大儿子在附近的工厂中做工,每天都要工作到《工厂法》所规定的最高工时才能领到一点微薄的薪水;小儿子今年已经有十一岁了,可因为长年营养不良的缘故,他的身材比起同龄的孩子要瘦弱不少。拜其所赐,他得到了一份这个时代专门为十岁以下幼童准备的工作——替富人家清理烟囱。因为只有那些身形小巧的孩子,才能保证自己可以随意从烟囱里进出而不用担心被卡住。
“不列颠工业像吸血鬼一样,只有靠吸食人血——并且是**儿童的血——才能生存。”
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的名句。听起来可能会让人有些难以置信,不过这个“光辉”时代的事实,的确就是如此。
踏着长期没有经受过阳光照射的地面,女人在曲折的小巷中行走着。脚底上,柔软而潮湿的青苔给人一种异样的感觉。不过,早已习惯了这一切的她自然是不会在意这些。
走过了长长的路途之后,她终于来到了一扇木门之前。直至此刻,她才总算是露出了安心的神情。
嘎吱——
在她推动的那一瞬间,老旧的木门立刻便发出了理所应当般的嘈杂声响。女人不由得担心地向房间内扫了一眼,发现自己的两个孩子都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噪声吵醒,心中这才松了一口气。
……我也快点去睡觉吧,明天上午还要工作呢……
这样想着的她,回手将木门带上。在“嘎吱嘎吱”的声响中,她最后瞟了门外一眼。
“……又起雾了……”
以不会吵醒两位孩子的音量,她有些见怪不怪地感叹着。时值冬春之交,在这个有着“雾都”别名的伦敦市中,夜晚起雾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。
不过……
……为什么,今天的这阵雾会来得这么突然呢?
——唰!
冰冷。
这是此刻的她,身体上所传来的唯一感受。不过,下一瞬间,当她看到从自己身上四溅开来的鲜血,以及那横亘于腹部的狰狞伤口,所有的冰冷,都在瞬间转化成了恐惧。
咚!
女人重重地倒在了地上,脸上满是惊恐的神色。她想要大声呼救,却发现自己什么声音都发不出来——不知什么时候,她的气管已经被某样锐物划开,来自肺部的气流在伤口处被释放殆尽,泄露出了无力地“呜呜”风声。
……到底发生了什么?为什么我会变成这样?我应该要做些什么?类似于这样的事情,此刻的她根本就无暇去思考,只因为眼前的,那个漆黑的人影……
“……”
在沉重夜色与浓郁雾气的二重掩护之下,人影的外貌与服饰都完全无法确认,只能够根据那一点模糊的轮廓,大体上确认它是一个“人”。然而,在这样的环境之中,人影那泛着淡淡赤色光芒的双瞳,反而更加地醒目。
唰!唰!
随着这样的声响,自黑影手中两把匕首之上,两摊鲜血被一左一右地甩到了地面。匕首闪烁着淡淡银光,不断地向着倒下的她逼近。两柄狰狞的凶器之上,即便已经褪去了血色,可缠绕于其上的某种“气息”,却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褪去,
那是生命的气息,鲜血的气息,亦是——
——死亡的气息。
唰!
“——!!”
……
第二天,一位妓女的尸体,被发现于她本人的房子之中。在她两位孩子的哭泣声中,纷至沓来的警察将现场进行了封锁。
死者的腹部,被从上往下划开了一道难以置信的大口,根据法医的判断,这正是导致受害者死亡的主要原因。女人的小腹中,子宫与肾脏都被取走,就连小肠也都被截取了一部分,在死者的头顶上,歪歪扭扭地拼出了一行句子。
“I am back”
蒸汽圣咏-Victoria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卧龙小说网http://www.wolongxs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好书推荐:《我的剧本世界在自主运行》、《剑来》、《她们都想成为我的女主角》、《NoBattleNoLife》、《道诡异仙》、《认清现实后,她们开始追夫火葬场》、《我是舰娘》、《带着修真界仙子们天下无敌》、《病娇徒儿对天生媚骨的我图谋不轨》、《这个主角明明很强却异常谨慎》、